Helene落英

大唐开国那糊成一锅粥的后勤

       从翻案风诞生开始,针对“李世民军事能力”的翻案者就出现了一个流派——后勤派,认为李世民的胜利都是建立在后勤成功的基础之上,并明示暗指这个“大唐第一后勤”正是太子李建成,从而引出“李建成的军功比李世民还要大,却因为呆在后方被埋没”的论调,信众还不少。这个么,我们先不讨论“把战争中的后勤职能从主帅的管理体系下分离出来是否科学”的问题,也不讨论“在皇帝尚在的情况下太子是否独立管理后勤”的问题,单就狭义定义的“后勤”,来看看武德年间“大唐第一后勤”的战绩。


1. 柏壁之战——前线出卧底,将帅齐征粮

      关于柏壁之战后勤的具体分析,有兴趣的可以见 勇气的极致——评李世民柏壁之战(中)

      武德二年冬,在山西全线告急的情况下,秦王李世民主动请缨出征河东。然而当李世民到达柏壁后,却发现“兵马已动,粮草未至”,只好亲自就地征粮——

时河东州县,俘掠之馀,未有仓廪,人情恇扰,聚入城堡,征敛无所得,军中乏食。世民发教谕民,民闻世民为帅而来,莫不归附,自近及远,至者日多,然后渐收其粮食,军食以充。

      以上记载同时见于《资治通鉴》和《册府元龟》。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,除了裴寂坚壁清野搞垮了当地民心之外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唐军内部出了一个大卧底:工部尚书独孤怀恩——

刘武周使宋金刚略浍州,帝发关中军属秦王,屯柏壁。由是怀恩与麾下元君宝、解令荣静谋引王行本军与武周连和,割河东以啖之,引群贼取永丰仓,绝秦王饷道。(新唐书)

       看看这招数,“引群贼取永丰仓,绝秦王饷道”,还真是够毒的。 解县就在河东(现山西永济)靠近黄河的位置,与永丰仓所在的华阴县隔水相望,解县的叛变令唐军的粮道岌岌可危。更可怕的是,独孤怀恩此时依然在前线配合作战,直到两个月后才被唐俭揭发。

       李世民:……还好寡人会自己征粮,指望你们来运非饿死不可!   

       于是按照某些人的理论,既然当初生病的李世民在浅水原战败依旧要承担统帅责任,那么永丰仓出了这么大的篓子,“大唐第一后勤”该不该承担领导责任呢?要不要来个“坐免官”呢?

      李世民这边是这样,李渊“亲自主持”的潞州战线也没好到哪去:武德三年二月,刘武周分兵入侵潞州(长治市),攻陷长子、壶关二县,潞州刺史郭子武怯战,李渊派将军王行敏驰援。结果王行敏到了潞州,发现“储偫空乏,众恫惧”,难怪这么没有战斗力!后来好不容易有位州民陈正谦“以信义称乡里,出粟千石济军”,这才“人自奋,贼乃去”(《新唐书·忠义传》)。

        王行敏:……你唐的武将牌都必须自带征粮技能的吗???


2. 虎牢之战——将计就计,变废为宝

       虎牢之战想必大家都很熟悉,但是请仔细回忆一下战前唐军的后勤形势:五月有自贼中来者,云“建德伺官军刍尽,必牧马於河北,因袭武牢”——刚才引用过一遍《资治通鉴》,这次用《册府元龟》的好了,反正意思都差不多,就是窦建德听说唐军的草料快用完了,想趁唐军牧马于河北之际偷袭虎牢关。

       当然此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,李世民将计就计,故意牧马于河北,窦建德果然倾巢而出,被唐军一举击溃,生擒于虎牢关下——按照“后勤部门与前线部门一定要划分清楚”的逻辑,可以肯定地说,此战完全是李世民依靠强大的谍报系统和应变能力,把粮草将尽+敌众我寡的极端不利局面化作诱敌轻出的破绽,可谓“反客为主”的绝佳范例至于唐军的草料为什么会紧缺到连窦建德都鄙视的程度,李世民表示这事儿你们管后勤的自己琢磨去!


3. 五龙阪之战——迁都不成,运粮不行

       武德七年秋,突厥入侵,秦王李世民、齐王李元吉引兵拒战,与颉利可汗对阵于豳州五龙坂。

初,关中霖潦,饷道绝,军次豳州,可汗万骑奄至,阵五龙坂,以数百骑挑战,举军失色。秦王驰百骑掠阵,大言曰:"国家于突厥无负,何为深入?我,秦王也,故来自与可汗决,若固战,我才百骑耳,徒广杀伤,无益也。"颉利笑不答。又驰骑语突利曰:"尔往与我盟,急难相助,今无香火情邪?能一决乎?"突利亦不对。王将绝水前,颉利见兵少,又闻与突利语,阴相忌,即遣使者来曰:"王毋苦,我固不战,将与王议事耳。"于是引却。(《新唐书·突厥上》)    

       注意开头,一下雨,唐军的粮道又崩溃了……豳州就位于关中平原的核心地带,与京师长安的距离只有100公里,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?

       另据《册府元龟·帝王部·功业》记载,这一次,连向来一往无前的李世民都怕了——“既而器械不足以当敌,城池不足以据守,帝颇患之,诸将忧见於色”,比上文新唐书中的“举军失色”还要严重。然而李世民毕竟是一军统帅,再困难的局面也要挽弱为强,于是率领百骑出战以壮军心,并使出反间计,对颉利亮剑、向突利示好,让二位突厥可汗自相猜忌,最后无心恋战而退。

      当然,突厥退兵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因为下雨导致其弓矢开胶,战术特长无法施展;与此同时,李世民还在前线为诸将打气:“我屋宿火食,枪槊犀利,料我之逸,揣敌所劳;此而不乘,夫复何待? ”于是“师夜出,冒雨而进,醜徒震骇”,加上反间计的作用,突厥最终与唐朝结盟而还。

      下着雨,饿着肚子,跟敌人拼刺刀,还在勉励自己说我苦敌人更苦,唐军后勤圈的筒子们,你们对照一下前线的表现,扪心反省一下可好?

       而且不要忘了,正是此战之前,发生了著名的“迁都之议”,高祖李渊听从了“只为府藏子女在京师,故突厥来,若烧却长安而不都,则胡寇自止”的建议,决定迁都并烧毁长安以避突厥,李建成和裴寂都表示赞同秦王李世民极力谏阻,“愿假数年,请取可汗以报”,才挡下了这招昏棋。

       所以说,如果唐军的后勤真的是太子建成管的,那就很可悲了:这叫什么,我迁不走你饿死你?!

       

4. 屯田抗突——宰辅集体甩锅,秦王亲自下场

       关于如何提高战时后勤效率的问题,唐朝内部不是没人考虑过。武德五、六两年,颉利可汗率领的突厥主力都是通过晋中大道南侵,于是当时的并州大总管府长史窦静提出了在太原设置屯田的想法——

突厥数为边患,并州大总管府长史窦静表请于太原置屯田,以省馈运;议者以为烦扰,不许。静切论不已,敕征静入朝,使与裴寂、萧瑀、封德彝相论难于上前,寂等不能屈,乃从静议,岁收数千斛,上善之,命检校并州大总管。静,抗之子也。十一月,辛巳,秦王世民复请增置屯田于并州之境,从之。(《资治通鉴》)

       此事发生在武德六年,两唐书窦静传和资治通鉴都有记载:窦静提出设置屯田,结果被朝廷以太烦为由打了回来;之后窦静坚持申述,高祖李渊召他进京与裴寂、萧瑀、封德彝等人当庭辩论,终于说服了众宰辅,并于当年收获粮食数千斛。窦静因为种田有功,被提拔为检校并州大总管。

       这段资料的意义在于,不仅让后勤人员正面露了回脸,而且生动地反映了唐初的行政体系——不要以为古代的朝廷就是群臣吵架大帮哄,唐初负责掌管政令的部门是尚书省,所以窦静设置屯田的提案,是跟当时的左右仆射裴寂、萧瑀一块议论的——真的不是坐在后方就等于管了后勤……

       同样地,武德六年颉利大军入寇山西,也是秦王李世民负责并州的防务。(武德五、六年颉利从山西入侵,都是秦王出河东,太子出陇西;结果武德七年颉利换了个方向,从西北的豳州打过来,就变成了秦王出陇西,太子要迁都……虽然与后勤没有关系,但既然写到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说一下。)《册府元龟·帝王部·功业》记载:六年,突厥寇马邑,帝北伐至并州,突厥以马邑归国,遣使和亲,置屯田於并州而还——李世民不仅逼退了颉利,还亲自过问了太原的屯田事务,并于当年年底复请增置屯田于并州,这一次尝到了甜头的高祖李渊从善如流。

      李世民:本尚书令不亲自出马,有人不知道谁是正牌首相。

      ps,或许是看到了窦静的种田才华,贞观元年,李世民征召窦静入朝为司农卿,后来又提拔他做了户部尚书,可谓一专干到底。

      窦静:谁说后勤显不出功劳的?那是你们没有干出功劳好吗!

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史料堆完了,小小地总结一下:武德年间,整个唐军的后勤问题就像一口巨大的锅,在朝中被推来推去,最后统一意见,索性就都推到主帅身上,反正仗是你打的,只要能打赢,过程就别那么计较了。谁知道一千多年后冒出一堆翻案党,非要把这口好不容易推出去的锅再给皇帝和太子背回来,也是很良心了!

       (后记:本篇行文比较仓促,因为又看到了“后勤神论”,正巧有空就写了篇文章反驳一下,有些地方没有写得那么深,但原始史料都贴出来了。网络黑子们自己以为“后勤”不像战场那么热血澎湃,路人军事迷没兴趣研究,专著又没几个人会去翻,于是正好方便他们胡编乱造然后发洗脑包;然而事实上,后勤真不是什么能被轻易埋没的职能,相关记录史书上一抓一大把,信口开河只会自己打脸。)

评论(62)

热度(212)

  1. 共14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