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lene落英

唐初名将黄君汉因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而被抹杀?事实或恰恰相反!(上)

开门负责任地表示:本篇没有玄武门!想看玄武的门的朋友可直接点击(下)篇:

https://heleneluoying.lofter.com/post/1f1f3349_1c5d1e27e  从头分析只是为了严谨,半路插入保证不影响阅读!


黄君汉(581-632),字景云,东郡胙城(今河南省延津县)人。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隋朝狱卒,因为偶然的机会私放了好汉翟让,从此卷入了风云际会的隋唐英雄传奇,先后加入瓦岗军和唐军,成为了唐朝的开国将领之一。贞观六年卒于夔州都督任上。

然而近年来,一些网文却声称,根据《夔州都督黄君汉碑铭并序》 (出自《文馆词林·卷第四百五十九》&《唐文拾遗·卷十四》,作者李百药,以下简称《黄君汉碑铭》),黄君汉在唐朝开国战争中功勋卓著,远超秦王府将领尉迟敬德、程咬金之流,只因没有参加“玄武门之变”,故而遭到李世民的打压,立功记录亦被销毁,致使黄君汉在两《唐书》中无传。该网文最后还声称“黄君汉与其说是被历史遗忘,不如说是被李世民遗忘”,同情之心跃然纸上。

那么真相果然如此吗?为此,笔者认真分析了《黄君汉碑铭》,结论竟然是:黄君汉不仅参加了玄武门之变,而且表现得相当积极,这一点在碑文中有着非常清晰的表述。至于网文作者为什么会据此看出“黄君汉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”,是因为他们没有文化,读不懂李百药引经据典借故喻今的写作手法。

(这是句实话,不是我装逼,以现在的高中语文课纲要求+各类搜索工具的发达程度,知道“初唐文坛受南北朝影响喜欢堆典故堆辞藻”是文学常识范畴,但凡认真一些都能查到李百药引用的这些典故背后的含义,而不是睁着眼睛造谣。)


下面我们就来认真解读一下这篇《黄君汉碑铭》,看看碑文中是否能找到黄君汉“被历史遗忘”的战功,玄武门之变中的黄君汉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:  

[0] 及魏公丧律,方效诚款,窦融之河右言归,刘琮之荆州内向,弗之尚焉。诏除上柱国使持节总管怀州诸军事怀州剌史,封东郡开国公,食邑三千户。窦建德鸱张河朔,王充狼戾伊潼,绝地为妖,滔天肆虐。柏崖山河表里,密迩寇雠,跨太行之险,抚崇邙之背。是以不移旧政,用逼凶丑,贼徒嫁祸,指期吞噬。始则甘言厚币,以怪乱神;终乃穷兵黩武,若卵投石。以同心同德之众,藉百战百胜之威,伪将每擒,连城必下。云飞铜爵,电照金墉,辨亡国必败之徵,夺凶魁将死之魄。以功拜使持节总管怀陟恭西济四州诸军事怀州剌史,封虢国公,食邑三千户。公自献款圣朝,未蒙利见,必驰象魏,表请来庭。太上皇以氛未靖,方资经略,间不容发,用惜分阴。乃降玺书,未允情愿,仍谓群臣曰:“虢公诚绩昭著,朕思见其人,宜遣画工,图厥容象。”昔邓禹云台,霍光麟阁,身殁之後,方饰丹青,岂比皇德念功,意存容质。遂以生年,用章仪范,眇寻前载,罕见其伦,足以高迈前修,传芳来叶。

[1] 皇上亲驭一戎,将倾九地,敕公总斯骁锐,扈从神麾。於是靖洛斗而受图书,暨河朔而弘声教。饮至庙庭,大弘勋典,赏延于嗣,礼秩斯隆。

[2] 既而东鲁妖氛,尘飞崇岱,北赵馀孽,气积旄头,陪从戎旃,言诛後服。爪牙之用,情寄斯重,首虏之多,功无与贰。

[3] 江湖潜沸,杨越作梗,别总师律,以振皇威,尽巢亢致前茅之功,自淮肥成破竹之效。军还,除使持节都督潞泽盖韩辽五州诸军事潞州刺史。唐晋之郊,用礼旧俗;韩赵之际,战国馀风。丧乱之後,人凋俗弊,冠冕同裂,文章咸荡。公以□□□厥心灵,以坟典开其耳目。奉圣皇之训,比屋可封;感邦后之明,有教无类。

[4] 及黠虏内侵,边烽夜警,鼎飞则神器无守,网漏而群凶竞逐。人灵之贵,涉血履肠;地载之厚,爪分脔切。

[5] 大君有作,甯济区夏,七十二战□干戈,廿八将咸膺星象。公望仁义而归往,随讴歌以欣戴,运此谋猷,奋斯灵武,义兼追楚之骑,实与戡黎之功。或任切中权,或寄深麾下,或侍言樽俎,或式清宫禁。虽玄女秘术,必翦鲸鲵;赤伏神符,自奔犀象。而皇情乃眷,荣府书勋,懋德懋功,可久可大,轶丘山而庆赏,尽带砺於无穷。乃出总兵机,外抚方镇…… 

 
(全文太长,开头讲黄君汉祖上姓甚名谁如何参加瓦岗起义的就不看了,最后夸赞其贞观年间治理夔州的政绩也不看了,就取中间从黄君汉投唐、到唐太宗继位这段最重要的、最能体现黄君汉战功的这一部分,没有删改。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段落[0]:这一段讲的是自武德二年黄君汉归唐、至武德三年唐军东征洛阳之前发生的事 

  • 【及魏公丧律】魏公即李密,瓦岗军兵败东都后,李密西奔至长安降唐(虽然不久后逃跑失败被杀),许多前瓦岗故地也随即投靠唐朝。

  • 于是黄君汉【窦融之河右言归,刘琮之荆州内向】效仿窦融归顺东汉、刘琮投降曹操(宋代前以曹魏为正统,所以“刘琮降曹”在唐朝仍可视为识时务之举、而不是后世所认为的丧权辱国)的做法,以怀州降唐,被封为上柱国、怀州总管、怀州刺史。

  • 此时【窦建德鸱张河朔,王充狼戾伊潼】,河北窦建德和洛阳王世充兵锋肆虐,多次在洛阳-河内一带与唐军交战;

  • 【柏崖山河表里,密迩寇雠,跨太行之险,抚崇邙之背】,柏崖位于河南省济源市,卡在太行山与北邙山之间,是从洛阳西入长安的要道之一。

  • 黄君汉在此【以同心同德之众,藉百战百胜之威】,屡次击败王世充的进攻,然后【以功拜使持节总管怀陟恭西济四州诸军事怀州剌史,封虢国公,食邑三千户】。

后面写黄君汉表请入朝,李渊以前线战事吃紧为由暂未答应、但派遣画工将黄君汉的图象画下来以示表彰等事无关大局,就不详解了。

那么这一段正史中有没有记载呢?有啊! 

   黄君汉,武德初为行军总管,镇于柏崖。拒王世充将高毗,败之,封虢国公。——《册府元龟·将帅部·立功第十》 

(四月)庚申,怀州总管黄君汉击王世充太子玄应于西济州,大破之。——《资治通鉴·唐纪四·武德三年》

可能有人疑问:碑铭中浩浩荡荡的一大段,到了史书里就两个字,会不会真的是抹杀了?——拜托,以中国传统史书之惜字如金,两句很给面子了好吗?“镇于柏崖”翻译成西方语言,很可能就变成“柏崖无战事”了。

以及,墓碑只会告诉你,墓主镇于柏崖功莫大焉,才不会跟你说他丢了怀州、被迫退守柏崖的事呢:“怀州河内郡,武德二年没王世充,侨治济源之柏崖城”,但是《新唐书·地理志三》会

 
接下来就是黄君汉进入李世民麾下之后的事了,各段字数不多,方便起见每段分析时都再贴一遍原文。

 段落[1]:武德三~四年,黄君汉随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

皇上亲驭一戎,将倾九地,敕公总斯骁锐,扈从神麾。於是靖洛斗而受图书,暨河朔而弘声教。饮至庙庭,大弘勋典,赏延于嗣,礼秩斯隆。

【皇上亲驭一戎,将倾九地,敕公总斯骁锐,扈从神麾】:“皇上”是墓志碑铭对当朝皇帝的称呼,此处即为李世民:如今的天子当年亲自率兵征讨,将要一统天下(“九地”即《禹贡》中的天下九州),黄君汉率领骁锐,追随麾下。

这一战的结果,是【靖洛斗而受图书,暨河朔而弘声教】:【洛斗】出自《国语·周语》,为谷、洛二水交汇处;【河朔】指黄河以北地区,即河北——

武德四年,李世民在虎牢关一战擒二王,王世充、窦建德双雄授首,天下定鼎;秦王大军于凯旋之日举行了盛大的阅兵,秦王李世民及身后二十五将披黄金甲、乘戎辂、铁骑一万骑,甲士三万人,前后部鼓吹,荣耀弗比,这些想必大家耳熟能详就不多说了。

对于黄君汉来说,此役同样是他在史书上最为出彩的一笔: 

太宗遣行军总管史万宝自宜阳南据龙门,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,王君廓自洛口断贼粮道。又遣黄君汉夜从孝水河中下舟师袭回洛城,克之。黄河已南,莫不响应,城堡相次来降。——《旧唐书·太宗本纪上》

世民遣行军总管史万宝自宜阳南据龙门,将军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,上谷公王君廓自洛口断其饷道,怀州总管黄君汉自河阴攻回洛城;大军屯于北邙,连营以逼之。……甲辰,黄君汉遣校尉张夜叉以舟师袭回洛城,克之,获其将达奚善定,断河阳南桥而还,降其堡聚二十馀。——《资治通鉴·唐纪四》

密遣黄君汉夜从河中下舟师、袭回洛城,克之;因置兵为守,以断河桥。王世充遣伪太子玄应率诸骁将,尽锐攻击,而校尉张夜叉等七十馀人戮力拒之。会帝发兵来援,贼众乃退。——《册府元龟·帝王部·功业》

回洛城位于孟津渡口上,紧靠回洛仓,是连结北岸河阳(孟州市)、控制洛阳回洛仓粮道的重要据点。 按史载,黄君汉趁夜率领水军沿着北邙山上的孝水奇袭回洛城,克之,并切断河阳南桥,阻断了河北郑军对回洛的支援,逼降了南岸的二十余所堡据。

应该说,黄君汉成功切断洛阳北线,对于李世民实现整个“控其要塞,破其体系”的战略部署起到了重要作用。因此碑铭随后写道,黄君汉在回朝之际同样受到了【饮至庙庭,大弘勋典 】的褒奖,而这与《旧唐书·太宗本纪》所记载的“高祖大悦,行饮至礼以享焉”居然无比一致!

“饮至礼”出自《左传》,是一种规格极高的军礼,黄君汉能够与秦王同列这次阅武策勋,足以说明李世民对他的肯定。


段落[2]:武德四~五年,黄君汉再度跟随李世民出征,讨伐刘黑闼、徐圆朗

既而东鲁妖氛,尘飞崇岱,北赵馀孽,气积旄头,陪从戎旃,言诛後服。爪牙之用,情寄斯重,首虏之多,功无与贰。

【东鲁妖氛即为占据山东曹州、兖州的徐圆朗,【北赵馀孽】则是复叛的河北刘黑闼——武德四年12月,刘黑闼尽复建德旧境,秦王李世民再度受任出征;武德五年3月,李世民于洺水大败刘黑闼,斩首万馀级,溺死数千人;然后自河北引兵将击圆朗,下十馀城,声震淮泗,杜伏威惧请入朝(《资治通鉴·唐纪六》)。在此期间,黄君汉作为李世民的得力猛将,斩首甚多,功高无二。

关于黄君汉平定刘黑闼、徐圆朗的功劳,正史中没有记载,但按照常理,黄君汉留在李世民的“战斗序列”中、继续跟从李世民征讨,应该是可信的。不是每个部将在每场战役中都有值得记载的高光表现,这在史书上十分常见。


段落[3]:武德六~七年,黄君汉跟随李孝恭、李靖讨平江淮辅公祏叛乱

江湖潜沸,杨越作梗,别总师律,以振皇威,尽巢亢致前茅之功,自淮肥成破竹之效。②军还,除使持节都督潞泽盖韩辽五州诸军事潞州刺史。唐晋之郊,用礼旧俗;韩赵之际,战国馀风。丧乱之後,人凋俗弊,冠冕同裂,文章咸荡。公以□□□厥心灵,以坟典开其耳目。奉圣皇之训,比屋可封;感邦后之明,有教无类。 


此段分成两部分来讲,重点是第部分:

  •  【江湖】【杨越指的是同一个地方,即长江中下游、淮河流域的丹杨(安徽宣城)——武德六年八月,辅公祏称帝于丹杨,国号宋,唐高祖李渊诏河间王李孝恭为元帅、李靖为副以讨之,李勣、任瑰、张镇州、黄君汉等七总管并受节度。

  • 武德七年三月,李靖攻破丹杨,辅公祏大败,“送丹杨枭首,分捕馀党,悉诛之,江南皆平”(《资治通鉴·唐纪六》)。


那么,跟据碑文描述,黄君汉在此役中立下【尽巢亢致前茅之功,自淮肥成破竹之效】的功劳,正史又是如何记载的呢? 

    (七月)乙丑,诏襄州道行台仆射赵郡王孝恭以舟师趣江州,岭南道大使李靖以交、广、泉、桂之众趣宣州,   怀州总管黄君汉出谯、亳,齐州总管李世勣出淮、泗,以讨辅公祏。——《资治通鉴·唐纪六》  

师次舒州,公祏遣将冯惠亮率舟师三万屯当涂,陈正通、徐绍宗领步骑二万屯青林山……靖乃率黄君汉等先击惠亮,苦战破之,杀伤乃溺死者万余人,惠亮奔走。——《旧唐书·李靖传》

巢亢】即巢湖,【淮肥】即淮南-合肥,是从亳谯(亳州谯县)通往皖南江浙地区的要道。按《旧唐书·李靖传》所载,唐军走到舒州(潜山市),辅公祏部将冯惠亮等屯兵于当涂县万青山以拒唐军。于是李靖率领着从谯、亳而来的怀州总管黄君汉等先行出击,大败冯惠亮;【前茅之功】【破竹之效】都是形容先锋破敌的成语,“自淮肥成破竹之效”这句还化用了淝水之战的典故。

因此,《黄君汉碑铭》中的这句“从巢湖、合肥出击,达成先锋之功、破敌之效”,再次与史书记载完美对应!

(李百药:我也是个史学家,我只是爱掉书袋,不是胡编乱造。)

 
然后就来到了第②部分

此战过后,黄君汉因为克敌有功,被提拔为【使持节都督潞、泽、盖、韩、辽五州诸军事,潞州刺史】。

另查《旧唐书·地理志三》可知,黄君汉很有可能是当上了潞州大都督:潞州大都督府,武德二年置总管府,管潞、泽、沁、韩、盖五州(武德七年,总管府改称都督府)——与碑铭中提到“都督五州诸军事”高度重合。大都督在两《唐书》职官志中为从二品,可见此时的黄君汉确实是功高勋隆,这也是他人生的一个巅峰。

接下来从【唐晋之郊】到【有教无类】讲的都是黄君汉治理潞州的政绩,就简单说一下:潞州治所位于今山西长治,按照古地名属于唐晋、韩赵之交,由于连年战乱,致使风俗凋敝,礼乐崩坏;黄君汉推人心、兴教化,将潞州治理得像尧帝、孔子时期那样“比屋可封”“有教无类”。

此时已经是武德七年三月以后了。

 

评论(3)

热度(36)
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